邁入第20年的臺北藝術節,為了藝術節的廣度及深度,特別規劃「Think Bar共想吧」,一個新的對話平台,提出「Assembly」的框架與亮點,以藝術家、評論家及製作人三個面向呈現,邀請11組國內外專家學者、藝術家參與,12天內密集地舉辦近30場次,包括專題講座、工作坊、講演、交流對談、售票等活動,提供參與者能有知識方面的獲得,同時也兼顧實作,讓臺北藝術節成為一個具有思考性的藝術節。其中,菲律賓Eisa Jocson帶來《身體計畫》(Mahco Dancer & Corponomy),探索勞動、認同與性別的形成,以及菲律賓社會的流動性。南韓劇場製作人和音樂作曲家具滋昰(Jaha Koo),擅長透過多媒體和劇場演出呈現對社會政治的觀察與反思,透過《Cuckoo電子鍋》(Cuckoo),一款1998年在金融海嘯誕生的福庫電子鍋,述說著南韓近20年來的經濟歷程。藍貝芝則以獨立製作人身分參與,提出「製作人選粹系列」《不男不女》、《手談坐隱》,呈現她及國外藝術家對社會的觀察。過去東亞的歷史脈絡,常是在彼此地位不對等的關係之下進行互動,世代之間存在著複雜的歷史創傷與情結。爾後在中國經濟崛起的二十一世紀,亞洲內部的人口流動及能動性以倍數成長,全球化的浪潮創造了新的文化霸權,然台灣仍於國際政治版圖中處於孤立地位。因而台灣(必須)在亞洲國家間,藉由民間的串連,建立紮實的互動網絡,或許能循此跳脫政治方面的窘境。除了過往片面、慣性的觀光視角與想像外,亞洲還有哪些另類、邊緣,甚至看不到的現實?與台灣鄰近的澳門、南韓及新加坡,除了賭場、蛋塔、肉骨茶、購物中心、連續劇及偶像明星之外,尚有其它關係著市井眾人的日常之事等著向我們揭露,這數波的文化氣團將在今夏向臺北市流動。
此單元渴望透過不同展演形式去觀看與深入我們尚未熟識的亞洲,其內包括有完整創作演出、讀劇、「演」講(lecture performance)及工作坊。那些原來看似與我們無關且具有強烈地域性的特殊經驗,經過藝術的轉化與分享,我相信非但能引來似曾相識的感覺,更能夠召喚台灣觀眾內心深處的共鳴及反思。澳門導演杜詠琪的作品《手談坐隱》以中日一代圍棋大師的世紀對決為引子,隱喻近代澳門社會運動的警民「對弈」。當我在澳門博劇場藝術節看到這個作品時,最令我好奇的是演後觀眾群聚熱烈討論劇中提及的社會運動「六三〇倒陳事件」的景象,這與過去我對澳門人普遍對政治冷感的印象是大相逕庭的。循著時空回溯六三〇,2013年6月,澳門社運人士為抗議行政法務司司長陳麗敏長年貪腐毫無政績,發起示威遊行,是為近年來澳門最大規模的遊行之一。遊行結束後,數十名市民「散步」至高官住宅區遭警方封路攔截,與警方對峙數小時,社運人士更因此遭到逮捕。而巧妙的是,參與其中的關鍵社運份子蘇嘉豪曾在就讀台大政治系的期間參與多次社運,其中包括三一八學運,台灣的民主養分在他身上發酵,畢業返澳之後更直接參選,成為澳門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議員。
同樣是變調歪斜的政府高官,2016年10月韓國媒體公開了一份由前總統朴槿惠與其閨蜜、幕僚親手制定的一份「藝文黑名單」,名單中列有9473名藝文界人士,多因其「左派」思考或過往對政府的批判而遭補助封殺。消息一出便引起藝文界反彈,遂於2017年2月數百名藝文人士對已遭國會彈劾的前總統朴槿惠、青瓦台前幕僚長金淇春及前文化部長趙允璇提出控告,是為反黑名單運動,司法程序至今仍持續中。 南韓獨立製作人林仁子(Inza Lim)便是積極參與此運動的藝文人之一,關於韓國今年即將舉辦首屆的女性主義戲劇節的消息,甚至也是林仁子在搭車從光州前往首爾監督開庭的路上與我通訊時告知的。這次的單元將邀請她來以《反審查運動:南韓的藝文黑名單》為題,仔細分享參與反黑名單運動的過程。南韓的公民運動向來都比台灣激烈,也源自於更根深蒂固的父權結構,這個經驗提醒我們思考台灣的言論自由,以及公部門文化政策如何無形有形地影響創作。同時也將延伸探討藝文界能如何藉由文化的力量,在面對社會不公義事件發生時,站出來大聲疾呼,進而扭轉、改變。不論主流社會多麼固守成規,然而社群無國界,總也是有辦法能超越政治的藩籬,從台灣早期的同志大遊行到現在的婚姻平權運動皆有印證。而新加坡,這個我們熟知以保守嚴格著稱的法治城國中,多元的種族、語言及文化才是其中更為深刻真切的面貌,而性少數公民在這樣的國家裡,要如何讓有別於主流價值觀的聲音被聽見?導演陳立婷(Liting Tan)接受新加坡M1 Fringe藝術節委託創作,在2017年初發表《不男不女》(Pretty Butch),從五個不同性別角色的掙扎切入陰性陽剛(feminine masculinity)的多元討論,除了帶出不同的性別樣貌,更直指人性核心。此作將把英文版原作翻譯為中文,並選用台灣演員演繹新加坡人物,另外也將與攝影師傅秀璇(Charmaine Poh)合作進行影像田野調查,讓觀眾親自第一手感受、比較新加坡與台灣兩地的「T味」(butchness)如何(不)相投。
2017年正好也是亞洲製作人平台(Asian Producers’ Platform)第一階段的開展進入尾聲的時間。身為核心成員國的台灣,偕同南韓、日本及澳洲,自2014年起開始共同主辦年度製作人工作營,為促進創意製作人專業發展及未來亞洲之間國際共製的可能。台灣前後共有八位獨立製作人參與這個為期四年的交流計畫,《給製作人的工作坊:跨國連線的起點》將邀請他們分享參與經驗,同時也請來澳門製作人鄺華歡及南韓林仁子加入小組討論,開啟更多亞洲地區表演藝術串連的對話。回觀台灣,體質相似的現代民主化進程,公民社會的流變和革新,隨著文化環流襲來。表演身體作為理性與感性交雜的主體,同時也是政治的、社會的身體,這些交織要如何體現在表演舞台上、如何行走於日常社會的表演之中。共處於此颱風環流中的台灣人民同樣無法置身事外。颱風眼之內,看似平靜卻蓄勢待發,端看妳/你用何種姿勢迎向鋒面。
( CWNTP 華人世界時報 www.cwntp.net )
本文出處
『新聞來源/Wow!NEWS新聞網』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