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今周刊編輯團隊
一份國際報告,直陳全球人才現狀。英國牛津經濟學院《2021全球人才報告》指出,到了2021年,台灣將面臨全球最大的「人才缺口」,達負1.5%,比日本、南韓、新加坡、美國、澳洲和中國都嚴重。
因為人才危機,政府於2016年《國籍法》修法後,允許在經濟、醫學或教育等專業領域有貢獻者,得以領取中華民國身分證,至今有86位外國人憑著高級專業人才認可,拿到中華民國身分證。他們來自德國、法國、瑞士、美國、越南等地,以一身專業,貢獻台灣經濟。
這批86名歸化台灣的外國人,看起來數量雖不多,但修法後兩年內成長為4倍,顯示台灣延攬各地人才的大門,正逐漸在敞開當中。這群來自全球的「世界超級台客」,在各自領域裡發揮關鍵影響力,貢獻台灣產業。
德國博士》學李小龍打拳,中醫把脈、針灸樣樣通
夜幕低垂,台中日興街上的健祥中醫診所開始營業,診所內,年輕的病患坐在針灸床上,一旁半跪著的醫師,迅速而熟練地在病患小腿扎下銀針,等這名中醫師站起來,便能發現他身材高大、輪廓深邃,全然是洋人樣貌。
他,是馬培德,今年43歲,已在台灣定居12年,是一名持有台灣中醫執照與德國西醫執照的醫師,並在中國醫藥大學授課。聽他說中文,很難想像中文不過是馬培德的第四語言。
馬培德出生於波蘭,5歲時移居德國,因為喜歡李小龍,12歲開始接觸中國拳,愛上中華文化,某次在新加坡比賽時,看見中醫針灸後大感興趣,更立下了學習中醫的志向。
要學中醫,中文能力是必備條件。1998年,馬培德在德國海德堡大學念中文,老師建議他,要學中文,最好到台灣,推薦了新成立的中山大學華語班,馬培德看中山大學有山有海、環境優美,決定來台學中文。
「我們老師當時說,來台灣待上1年,便會不想回德國;當你待上3、4年,就不會離開了。」馬培德深深愛上了熱情好客的南台灣,「我的台灣室友們非常照顧我,我很喜歡台灣那種變化很快的活力。」
在台灣待了1年後,他申請到上海中醫藥大學的獎學金,不過高雄與上海落差太大,讓他相當不適應,「走在路上,大家都盯著你看,台灣人頂多偷偷瞄你;而且中國人常常騙外國人錢。」中國的中醫教育水準也令他失望,「台灣中西醫專業分流,但那邊的中醫還會開西藥給你。」馬培德最後決定回德國念完西醫。
猶豫6年仍捨不得走》放棄德國高薪,只為中醫志業
2007年,他在德國完成醫學博士學位,但心中依然思念著台灣,也想好好研讀中醫。
一開始,馬培德夫妻計畫等念完研究所就回德國,但兩年過去,馬培德拿到中國醫藥大學專案助理教授的教職,對台灣的環境依依不捨,於是他們拖了兩年,接著又是兩年,待到最後,連兒子都在台灣出生。
「我想,不要再騙自己了,我是真的不想離開台灣。」他決定就讀學士後中醫,拿到中醫師資格,定居台灣。
本文為精采摘要,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177期)
閱讀更多文章,歡迎加入今周刊粉絲團&LINE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外國人看台灣:軍力比以色列強、GDP比瑞典高...為什麼還看扁自己?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