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有時無的血便 這就是大腸癌的警訊?

記者: 健康醫療網
社會新聞 | | 觀看數:0
時有時無的血便 這就是大腸癌的警訊?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導致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日益提升,蟬聯台灣十大死因排行榜多年,近年來甚至有年輕化的傾向。最新研究指出,台灣大腸癌的發生率高達十萬分之50,已高於歐美國家十萬分之40的發生率。呂宗儒醫師說明,約有7-8成的大腸癌患者為自發性病症,無相關家族史。50歲後患者的發生原因與生活習慣、長期不當飲食的刺激有關;50歲前發病者則多受基因影響導致。

69歲的秦媽媽一向健康,也沒有癌症家族史,但時有時無的血便症狀讓她困擾了三四個月,日前他前往衛生所作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反應,因而前來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進一步檢查。電腦斷層掃描發現秦媽媽直腸處有顆已侵犯周圍器官的5公分腫瘤,診斷為「第三期直腸癌」,呂宗儒醫師透過「3D立體腹腔鏡」執行微創新技術切除病灶,術後隔天就能下床,並在醫療團隊安排下開始輔助性化療,恢復順利。

3D立體腹腔鏡切除範圍以病灶左右各5公分
「大腸直腸」是長約1.5公尺的管狀構造,涵蓋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等部分,當食物被胃與小腸消化吸收後,大腸會將水分及電解質再吸收,形成糞便由直腸排出。針對大腸直腸的惡性腫瘤,除傳統「開腹手術」、「單孔、多孔腹腔鏡」外,近年來,新穎的「3D立體腹腔鏡」發展成熟,逐漸成為主流術式。呂宗儒醫師說明,「治療大腸直腸癌,除了切除腫瘤本身外,醫師會多切除病灶周圍的部分腸道,以確保癌細胞切除乾淨,降低復發率。一般而言,大腸的切除範圍以病灶左右各5公分為安全距離,直腸則是以上下各2公分的安全距離為準。」

由於骨盆腔的範圍不大,過去若切除範圍在骨盆腔死角,就需要從肛門處深入體內治療,由於肛門被破壞,患者往往面臨術後造人工肛門的不便;而3D立體腹腔鏡突破過去2D平面視野上的限制,醫療器械的發展也更為靈活,醫師可清楚看到病灶部位,深入骨盆腔死角,切除腫瘤。僅有少數腫瘤位置及切除範圍在肛門括約肌內的患者,才需連同肛門口一併切除,大幅降低了患者要另造人工肛門的可能。

直腸癌出血與痔瘡類似 勿輕忽
為避免大腸直腸癌復發,醫師會建議第二期後期、第三期、第四期的患者術後接受輔助性化學、放射治療。許多民眾易將排便出血當作痔瘡,呂宗儒醫師提醒,直腸癌出血與痔瘡出血類似,多見於便後擦拭肛門的血跡,但大腸癌出血型態為血液混雜在糞便中,因此民眾切勿輕忽異常出血,如有異狀需儘早就醫,並定期篩檢。呂宗儒醫師也提到,「國外最新研究顯示,每日肉類攝取在100克以下,能有效降低大腸癌風險,民眾應維持均衡飲食、攝取高纖維並適量補充維他命D,以保腸道健康。」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延伸閱讀】

血友病預防性治療 維持凝血因子濃度更長效!

糖友控糖遠遠不夠 醫:血壓、膽固醇也要顧

把握6個月黃金治療期 乾癬性關節炎不再卡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411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熱門推薦

    最後更新時間:2019-11-17 00:31

    熱門推薦

      Loading

      熱門排行

      登入ENews新聞網

      選擇一種方式登入/註冊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