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剛剛好」是不夠的
伊萊‧芬克爾(Eli Finkel)在他的著作—《非成即敗的婚姻:如何經營最幸福的婚姻》(The All-or-Nothing Marriage: How the Best Marriages Work ,暫譯)中提到,西方世界過去認為婚姻只不過是一種經濟交易(economic transaction),直到近年來,才出現所謂「自我實現的婚姻」(self-fulfilling marriage)。芬克爾透露了一個顯而易見的重要趨勢—我們期待從親密關係裡獲得更多。剛剛好已經不再足夠。
長久以來,人們都把愛、支持與頻繁的性生活,和美好的伴侶關係連結在一起。此外,他們也預期隨著時間過去,兩人之間的激情會被親情所取代。這當中的第一個改變來自於我們的社會期待,儘管兩個人在一起多年,愛、支持與生理上的激情都應該持續下去,而不是隨著時間昇華。如今,當夫妻之間的激情不再時(就像諾姆和席拉一樣),就是一種警訊,同時將引發更多深層的關係問題。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第二個改變是,過去三十年來,我們在這些期待中加入了自我發展的層面。如今在西方國家,多數人都認為在一段美好的關係裡,兩個人都能彼此了解,同時鼓勵對方充分發揮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們期待另一半扮演這樣的角色,學者將它稱作「米開朗基羅現象」(Michelangelo phenomenon),以此推崇這位藝術大師的雕刻理念。這位大師曾經說,他從未創造出任何一座雕像;他只是不斷削去大理石塊多餘的部分,直到沉睡其中的靈魂被解放出來。在米開朗基羅的眼裡,他不是那些著名雕像的創造者,而是解放者。
同樣的道理,我們期盼的不是另一半形塑我們,而是幫助我們成長,展現最好、最真實的自我。我們不只希望他們對我們付出,還期盼他們協助我們發展,並發揮潛能。這正是人們在第二次轉變期間,想從伴侶身上獲得的東西。
最著名的心理學模型—─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用金字塔的形式來呈現人類的需求。金字塔底層是我們對食物、溫暖與安全等最基本的需求,最頂端則是對充分發揮潛力的需求(馬斯洛把它稱作「自我實現需求」)。根據他的理論,當金字塔底層的那些需求已經得到滿足時,我們就只會關注最頂端的部分。依照這樣的邏輯,夫妻應該將自我發展看成蛋糕上的糖霜,當其他部分都進展得很順利時,就努力尋求自我發展,為彼此的關係錦上添花。問題在於,他們不把它當作糖霜,而把它視為製作蛋糕的原料。即便這段關係的其他部分已經夠好了,如果另一半不想幫助我們發揮潛能,我們就會感到不滿足。
──本文摘自《雙薪家庭進化論:打造神隊友,成就彼此的愛情與事業》,遠流2020年2月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