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雅淳
當「身體」成為日常生活中能自在談論的話題,才能讓孩子以正面積極的方法看待自己,但問題來了:「隱私處」的禁忌和規則在這個社會中就是真實存在,如果不要用負面的方法,例如「隱私處不能讓別人摸」這樣的方式跟孩子談,到底要怎樣傳達或者讓孩子認識社會規則?專欄作家周雅淳提供正確觀念及建議!
我的建議是:放掉簡單解釋「隱私處」的企圖,這個概念既然是在社會中形成的規則,我們在跟孩子討論的時候,就必須同時考慮社會規則、個人、他人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泳衣遮住的地方」不足以定義隱私處
茉莉‧帕特所著繪本《我的小弟弟和妳的小妹妹》定義隱私處的方式,可以做為討論的起點:她提出了兩個概念補充「隱私處就是泳衣遮住的地方」此種定義方式的不足。她指出,「成年人通常不會在大庭廣眾下露出身體的某些部位」,以及「有些人選擇在公共場合遮蓋住身體更多的部位,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宗教信仰。」
這兩個修正最重要之處在於,她提醒讀者「隱私處」並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概念,它需要經過學習,也會因為不同社會文化有所改變。在孩子學習社會規則的過程中,這些都必須好好討論,無法用灌輸的方法達成,否則就會出現「泳衣遮住的地方不可以摸,大腿、小腿、甚至頭髮呢?」這樣讓孩子感到矛盾或困惑的狀況。
我跟孩子的討論方式是,最高原則還是「任何人要對你做任何事,都必須先徵得你的同意」,關於隱私處,我跟孩子討論「社會文化的規範形成」,以及「有些大人是透過違反這種規範,達到傷害別人的目的」。在公共場所故意暴露生殖器官的人是最典型的例子,其實他沒有碰觸任何對象,是透過「破壞大部分人都遵守的規則,達到傷害或驚嚇對方的目的」。
讓孩子了解露出身體的不同規則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我們可以在講述故事及討論的過程中,介紹不同社會文化中的不同服飾規則,如非洲許多部落服飾不分男女均不遮蓋性器官等,能讓孩子了解在不同時空文化裡,展現或限制身體的規則各不相同。我們也能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向他們介紹法律層次的規範,再引導他們觀察社會一般的規則,例如,在不同季節或不同場合,可能露出身體的方式或程度就不一樣,讓孩子試著歸納規則,給他們「試錯」的空間,學習看到自我跟社會可能的差異,並且練習求取平衡。
這樣的過程,要怎樣避免失去個人獨特性,一味只是從眾?或者變成天平的另一端,認為所有社會制度就是要被推翻打破的,所以根本不必遵守?這又是另一個重要的課題了,我們在下個月的文章中,試著找到不要推至這兩種極端的可能。
※原文刊載於2020年04月號《媽媽寶寶》398期。
※延伸閱讀
孩子的性教育除了性器官,更重要的是愛與關係教育!父母別再畫錯重點啦~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