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急診室是搶救生命的第一現場,24小時提供民眾緊急需要的醫療照護。不過,急診一直以來常有病人多、壅塞的現象,不只造成醫療人員沉重的工作負荷和壓力,也可能讓醫病關係變得緊張,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整理出三大重點,希望讓民眾對急診多一層認識,讓醫病溝通更順暢。
自我症狀評估 非必要不去急診
急診處理的是緊急的醫療需求,如果不是緊急需求,建議病人盡量不要到急診,以免讓自己暴露在感染風險下。但每個人對「緊急」的感受都不同,高雄榮民總醫院急診醫學科楊坤仁醫師說明,可先自我評估當下身體不適的狀態,若症狀出現的「頻率」和「嚴重度」,與平日有明顯差異,或出現呼吸困難、意識不清或疼痛難以忍受的情況,就要考慮到急診就醫。
錯誤觀念一籮筐 把資源留給更多需要的人
有些民眾去急診的目的是「吊大筒」(或稱打點滴),誤以為可幫助病情較快緩解,楊坤仁醫師解釋,點滴通常是生理食鹽水成分,除非是休克病人需要大量輸液之外,並沒有特別療效;也有部分民眾誤以為急診較容易排到住院病床,但除非病情急迫,否則急診安排病床並不會比較快,而且病人需要一直留在急診室等待,除了環境擁擠不舒適,也會使病人暴露在更多疾病風險之下。
配合檢傷分級 需耐心等候
相對於門診依掛號順序看診,急診是依「檢傷分類」級數來決定看診的優先順序。楊坤仁醫師說,一般來說,急診掛號後會先由檢傷護理師量測血壓、呼吸、心跳及血氧濃度等生命徵象,填寫檢傷分類表,再由醫師評估病人看診順序,優先處置病況危及生命者。
在病情需要時能享有寶貴的急診資源,是非常幸福的事,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急診資源寶貴,需要大家共同珍惜和維護,急診就醫前請自我評估必要性,就醫時記得說清楚當下病況,耐心等候醫師診斷治療,不做無謂要求,讓急診發揮最大的效益。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29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