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年僅20初頭的阿智因為一場車禍送入醫院,意識不清,頭部後腦勺血腫、右上臂外觀腫脹變形,緊急入開刀房執行左顱切開減壓術,因病況不穩定轉送加護病房治療中。病況急轉如下,社工師向阿智的家屬提及「器官捐贈」,家屬非常認同器官捐贈正向助人的意義,希望阿智可用的器官捐給需要的人,讓即將消逝的生命重新找到了希望的意義;最後,阿智捐出了一顆肝臟、一顆心臟、一顆胰臟、二顆腎臟、二枚眼角膜,為七個不同家庭帶來盼望。
台灣採自願捐贈 促成捐贈多因3要素
近幾年器官移植醫學蓬勃發展,讓器官衰竭的病人燃起一線希望,更多期盼能透過器官移植,而延續生命。台灣採取器官捐贈機制為自願捐贈(Opt-in),即為器官的來源為病人生前簽屬器官捐贈同意書,或是家屬同意之,死後才可摘取器官。而從研究文獻中指出,捐贈者家屬捐贈的考量因素為病人生前曾表達過意願,或是家屬曾聽過或是具有器官捐贈的認知而促成器官捐贈的可能性。
3D模型器官 彌補捐贈者家屬缺憾
奇美醫學中心醫療副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田宇峯教授表示,照顧捐贈者家屬的心情也是首要任務,因此從105年12月底開始,也將3D列印技術應用於捐贈者身上,以玉米粉為原料,採用3D列印技術製作出仿真的器官,於手術後放回捐贈者體內,讓捐贈者的家屬心靈得到更多的慰藉。
生命與死亡交界的連結 奔忙的「社工師」
奇美醫學中心社會服務部社會工作師林芳怡表示,在整個器官捐贈工作中,社工師是主要與家屬協力的專業人員,除了適時向家屬提供「器官捐贈」的醫療選項,最主要是陪伴家屬經歷病人即將死亡的事實,給予家屬情緒支持、心理輔導,以及後續的追蹤關懷,協助家屬為死亡尋找一個正向積極的意義,與器官捐贈連結,並引導家屬建立新的生活模式,最終目標是期待家屬可自我療癒,並邁向復原之路。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745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