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消極:落後的孩子
下課時間的教室裡,有孩子在桌椅間追逐跑跳,有人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談天說笑,也有幾個獨自靜坐在一隅的小朋友,除非上廁所,否則都不離開座位,也幾乎不和同學互動。
這些失去人際交往能力的小朋友,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如此內向羞怯?他們是否也渴望和同學打成一片,卻不知從何開始呢?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圖說:這些失去人際交往能力的小朋友,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如此內向羞怯?他們是否也渴望和同學打成一片,卻不知從何開始呢?
曾有位性格內斂的媽媽問我:「我女兒總是靜靜的,學校老師說她在學校也是沉默寡言,就算問她話,她也只會點頭或搖頭。」
我望著這位年輕媽媽的臉龐,在她眉宇間捕捉到一抹淡淡的憂愁。「先說說妳自己吧 !妳平時常跟朋友互動嗎?在家裡,妳和老公常有說有笑的嗎?」我引導她自我省思,要幫助孩子,通常得先幫助自己。
被問得一愣的媽媽迅速低下頭,小聲地說:「我老公很兇,他不喜歡我外出,也不喜歡女兒交朋友。女兒小學一年級時,有一次去同學家寫功課, 我老公知道後,就不斷地責備她,認為她學壞了。」
孩子能拓展人際關係,證明他們有能力學習獨立自主,這是孩子的福氣, 也是爸媽的福氣,怎麼反其道而行,限制孩子跟外界聯繫呢?
進一步探詢之後,這位媽媽終於透露,她那未曾謀面的婆婆因外遇早年就離家了,當時只有小四的老公從此便常聽到父親碎唸「女人愛趴趴走就麻煩了」,聽久了,上一代的潛意識恐懼就深植到老公心田裡,婚後便忍不住限制老婆和女兒的行蹤。
「恭喜妳能注意到女兒的需求,她的人際交往能力還來得及改善,她們學校有『親子EQ營隊』,建議妳和女兒一起報名參加,千萬別錯過了。」
年輕媽媽點了點頭,她諒解老公是因原生家庭給的偏差觀念,才無法經營好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但現在是該改變的時候了,她可不想女兒一生也被耽誤了。
另一個案例的小主角是就讀幼稚園中班的女孩,她的媽媽來聽我演講, 在問答時間發問道:「我女兒缺乏自信,都唸中班了,連數字大小都還要問我,但我覺得她並非分不清楚,只是依賴我,要我告訴她正確答案。我到底該怎麼教才好?」
會場中有不少爸媽聽了也點頭呼應,看來大家很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我正巧看到這位媽媽臉上出現了一絲不耐煩和失望,便問她:「妳潛意識裡的恐懼是什麼?」
原來,這位媽媽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從小常聽到爸媽誇獎大哥多麼優秀、多麼聰明,她心裡儘管不服氣,但婚後生了一男一女,也不知不覺又重演了原生家庭的親子互動模式。
她承認自己常對女兒說:「妳看哥哥的數學從來不用媽媽操心,為什麼妳到現在還學不好?」女兒常被她嫌得低頭落淚或悶悶不樂。
「妳女兒有哪一科表現不錯的嗎?」
「國文 !」媽媽不假思索地回答。
「這就對了,從女兒擅長的科目去強化她的信心,她就有機會建立自信。而且,妳要消除從原生家庭吸收到的潛意識恐懼,別再自認不如大哥而把自己看扁。其實每個人都有優點,妳一定也有,父母當年沒發現,妳可以靠自己發掘。妳的女兒如果也能擺脫﹃哥哥比我優秀﹄的陰影,她就能活出自信、活出快樂。妳說對嗎?」
只見這位媽媽點頭如搗蒜,我由衷祝福她能改掉重男輕女的教養方式, 別讓女兒變成這種過時觀念的犧牲者了。
原生家庭潛意識的恐懼──
不接受孩子的個別性卻一味要他們傑出
「孩子不如人」是為人父母者普遍有的潛意識恐懼,大部分家長都希望孩子能聰明、積極、人緣好,不管是課業成績或人際交往,各方面都能不落於人後。然而,當孩子表現不如期待,往往催促、責備、比較就出現了,卻沒想到在這樣殷切的企盼下,卻把孩子越推越遠。
事實上,只有讓孩子發揮「個別性」,展現自己獨特的魅力,他們才有機會突破自我設限。
所謂的「個別性」,是指一個人的性格、風格或待人處事的模式。「個別性」是早期透過與父母互動的過程,逐步形塑而成的,如果父母以開放的、鼓勵的、支持的方式加以引導,孩子就會是積極、開朗、樂觀的;如果父母給的多是消極、負面的訊息,子女也會變得自卑、悲觀,在團體中也不擅長表達。
所以,認為孩子「天生消極」是一個天大的誤會,孩子不善與人交往, 父母也該是第一個檢討對象,父母與其心急如焚、只會恨鐵不成鋼,不如先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吧 !
再說,成長是一輩子的功課,爸媽能及早發現問題、及早學習,對夫妻、對子女、對家庭都是好消息。
本文出自 出色文化《毒親教養:在不知覺中當了有毒的父母嗎?吳娟瑜教你停止複製創傷!超越內在恐懼,正確教養孩子》
【更多資訊請上《出色文化》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