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OPEN編輯部撰寫
隨著科技與資訊的流通發展,設計的消費市場需求日新月異,受過學界專業訓練的學生,也不見得擁有與業界順利接軌的能力。這次,OPEN團隊邀請到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 李東明 主任與 簡兆芝室內設計 簡兆芝 主持設計師,分別從「學術」及「實作」的角度出發,針對「學界與業界脫軌」的現象,暢談彼此分析、觀察的設計圈生態,一同探討如何藉由教育,達到創意與技術間最完美的平衡。
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 李東明 主任
李東明主任擁有日本工業大學建築學博士學位,致力於古蹟建築與人才培育的產學合作,曾出版書籍《街屋視野:看見迪化街的時光軌跡,走進百年建築演進史》,結合學術與鄉土情感,帶領讀者認識自身童年的成長環境。而作為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主任,除多次指導學生參與專題競賽、金點新秀設計獎外,同時也提供許多業界機會,鼓勵學生進行校外實習,提升專業素養與國際視野。
簡兆芝室內設計 簡兆芝 主持設計師
擅長將抽象的概念「轉譯」為具象設計,簡設計師揚棄傳統空間界線的定義,運用簡潔創新的設計手法,重新定義空間的生命力,帶領團隊獲得法國NOVUM DESIGN AWARD、美國MUSE Design Awards等國際設計大獎肯定。工作之餘,她頻繁往來兩岸四地演講,也曾於台北科技大學、蘭陽技術學院等學術機構兼任講師,而現在則於中國科大擔任畢業班導師,立志在未來全心投身教育界,引領年輕學子走向更開闊的設計道路。
(以下對話,李東明主任簡稱李,簡兆芝主持設計師簡稱簡。)
(圖)學識橫跨多樣領域的李主任表示,自己常將不同專業的思維模式,互相融合運用,以更全面的角度構思設計。圖為主任與多位建築、室內設計界前輩的合影。
Q:兩位的學術專業與職業並非全然對應,簡設計師從建築轉戰室內設計,李主任則自都市計劃,橫跨建築及室內設計,想請教「室內設計」有何特點,吸引您們做此決定?另外,是否可請二位結合自身經歷,聊聊您們是如何看待「所學與職業跨域」?
李:和大家分享一件趣事,當年我是因為畫錯卡,才不小心把原本的建築系志願填成都市計劃,但透過前往日本讀建築碩博士,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古蹟再利用,到現在回學校教室內設計,我發現這些學科的本質,其實都是在探討「人類的Life Style」;而室內設計的迷人之處,則是因為它的尺度較小,可以做更多細節、材質上的操作變化,也能更貼近人的生活,實現為人服務的理想。
比起近幾年一直被強調的「斜槓」,我經歷的跨域只是小範圍,將來各領域間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我常和學生說,要把自己當成調色盤,多去學習、融合建築學的構造概念、視覺傳媒的色彩搭配,以及數位媒體的AR、VR技術等專業,除此之外,最重要也最基本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要不斷保持靈活的創意思考,以及對人的透徹了解。
簡:當年台灣的室內設計發展尚未成熟,都是建築系的老師,帶領我們去嘗試、探索,在這樣的機緣下,我也就投入了這個領域,並在過程中,自己摸索出一套轉換的工作法則,不過正如主任所說,大從都市,小至室內,我們其實都是在打造空間,去容納人的行為與心情,因此心境上並沒有太大的轉折。
現在業界流行「資源共享」,室內設計也不應侷限在「室內」這個小框架中,要多考量建築方位造成的西曬、東曬面,或受都市景觀影響的窗景;因此我在學校教書時,也會告訴學生,在做任何設計前,一定要從更廣大的角度去看,否則畫得再漂亮的圖,也只是空談。
(圖)簡設計師的作品《Deloitte Taiwan》,利用高樓層商業大樓的公共空間,植入自然視野,搭佐表徵天然意象的趣味設計,為身處都市叢林的人們,創造一片綠意,因而獲得MUSE Design Awards、Spark Design Awards等多項國際大獎肯定!
Q:李主任在著作《街屋視野》中表示:「我做的是人類生活研究,只是將重點放在空間」;簡設計師也曾多次提及「人與空間融合對話」的重要。請問是否可對此概念做更深入的闡述?另外想請教兩位,從教育與實作的角度出發,您們是如何引領「人」與「空間」進行互動?
李:因應人的生活,每個空間都有自己的故事,把它說出來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街屋視野》這本書,是過去二十多年來,我研究迪化街街屋歷史的成果,那裡同時也是我童年的成長環境。透過考察、分析和書寫,我說出了自己故鄉的故事;而在學校中,我們指導學生去發現議題,讓他們自行發想解決之道,最後用設計呈現思考過程和脈絡,那也是非常棒的說故事方式。
簡:人要和空間對話,有兩件事很重要;其一是「意念」,我遇過一位業主,要求只有籠統的「家的感覺」,因此我們和他聊了很久,去了解他的家庭成員和生活習慣,找出裡面最核心的價值,作為設計依循的主軸,如此一來,空間有了意念,也才能完整而有生命。
其二則是我近年來才領悟到的「平衡」,最初帶我入行的老師,教我的都是古典對稱,然而現代追求的是獨特性,這樣傳統的手法,反而會讓設計的重點無法被凸顯,因此該轉為展現視覺或材質的平衡,讓人心得到滿足、安慰;另外,只要是消費行為,就難免有議價、討論、修正等情況,身處相對立場的設計師和業主,也要尋求關係的「平衡」。只要做到以上幾點,作品的呈現自然會是最圓滿的狀態。
(圖)李主任說道,室內設計系的學生出路,不需要被侷限在設計師,懷抱建築或設計等相關學識,亦能成為優秀的建材商或房屋仲介,以專業又中肯的建議,讓客戶信任、放心。圖為李主任分別與碩士畢業生(上),以及系上傑出校友(下)的合影。
Q:簡設計師與李主任皆頻繁往來兩岸四地,與業界、學術界的專業設計人才交流,李主任更曾遠赴日本求學。請問兩位在交流、學習或教學的過程中,是否曾發現其他地區的設計領域,具備值得台灣學習的特點?至於台灣本身的設計,又有什麼無可取代的特殊之處?
李:在日本讀書時,學長要求上製圖桌前有三個步驟,第一是先校準尺的誤差,第二是把紙上的碎屑刷乾淨,最後再用量角器,確定鉛筆稿上的每個角度都正確後,才能開始上墨線,光是幫老師畫一張做講義方格,就可以折騰我一個下午。這種認真的工作態度很值得學習,因為台灣人的跳躍式思維,常會忽略了基本功的重要;不過,也正是因為「跳躍」,讓我們可以很快的舉一反三,這份靈活、無限的創意,在歷久不衰的空間設計領域中,永遠是最有價值的優勢。
簡:我考上建築師不久後,曾被外派到西安,帶領那裡的室內設計團隊時,發現他們很願意吃苦,也注重團體合作及向心力,這是造就大陸現在強大的原因之一;台灣重視獨立思考訓練,有時候一不小心過頭,就會變成個人主義,但室內設計向來講求的是team work,因此要多學習溝通、相互尊重的團隊概念。
至於台灣的優勢,則是融合了相當多元的文化,因此思考的彈性很大,我自己在教學時,也常被學生豐富的聯想、創造力驚豔,這是相當值得珍惜、發展的獨特優點。
(圖)簡設計師以「豪宅設計之平衡關係」為題,至北京清華大學環藝系授課,解析豪宅設計須知的三種平衡,一番鞭辟入裡的講述,讓學員從各方面對空間設計,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與認識。
Q:簡設計師與李主任皆擁有教師身份,請問在過去的求學過程中,是否有印象特別深刻的經驗,影響兩位的教學理念?您們又是如何結合實務與學術經驗,將「理念」進一步轉化爲具體的教學「方式」?
李:我在日本研究的是都市建築史,與其閉關唸書或做報告,那裡的老師更鼓勵做實地調查,所以當時走訪了相當多的街區和城市。回到台灣教書後,我也要求學生,不要只在網路上查資料,要用自己的五感和身體去觸摸、體會後,再來談論自己的想法。設計是由一連串的失敗累積而成的,要從做中學,即便過程中會不斷的失敗,也要不斷的嘗試,真正走進場域中,深刻體會後再實踐想法;這是設計的本質,也是教育的本質。
簡:我是技職體系出身,學習很制式,被訓練成只要一拿到平、立面圖和材質、風格等資料,就要很快的畫出施工圖,雖然能和業界幾乎無縫接軌,卻難逃思維僵化的窘境;而現在則因為教改的關係,學生擁有獨立、多元化的思考能力,但技術也沒有過往扎實,甚至忽略了基地分析的重要,認為那只會讓設計綁手綁腳。
「扎實基礎」和「創意思考」之間,應該是要取得平衡的,因此我都會要求學生,在談論任何議題前,一定要先做基地分析,因為設計最基本、最重要的關鍵,是要解決空間的問題,若是不明白案子的人文、自然、動線等條件,又怎麼能真的去執行工程?
(圖)李主任認為,現在的大學生的挑戰比以往大,工法和材質也越來越多,還要學會多種繪圖軟體、剪接影片提案,因此致力於讓業師進入校園,並大力推廣產學界課程。圖為李主任與系上學生合影(上),以及參與產學界課程諮詢會議的留影(下)。
Q:李主任與業界合作,讓學生在就學期間便擁有實習機會;簡設計師則有感於學界與業界脫節,因此決定回歸校園提供專業的實務經驗。想請問兩位,您們期望的設計教育應具備哪些要素?又該如何達成?面對如此多變的設計環境,是否可請兩位結合自身的專業與經驗,給有志投身設計界的年輕學子一段建言?
李:我們系所的目標是「畢業即戰力」,完整的從繪圖、設計分析等基礎訓練,最後昇華為「說故事」的能力,讓他們在畢業展能呈現四年所學;為讓學生了解設計圈的生態,也讓我們掌握業界趨勢,調整未來的教學方向,系上有三分之二的老師,都是開業設計師,而我們也會在學生升上大四時,提供至少兩個月的實習機會,因為實戰的氛圍,能讓人在短時間內學到最多。
簡:我剛開業時,公司內有一位大三的工讀生,負責整理建材室,很願意用心學習,並主動提問,因此一年後,他比許多設計師都熟知材料與廠商,現在也成為團隊中最優秀的設計師之一。透過這次無心插柳的經驗,我了解到,要讓學生在現代多變的環境,達到學、業界無縫接軌,在學期間就要把握時間、機會,到業界實習打工。
當學生到事務所實習時,除了訓練他們更專業、實用的知識外,我也會提醒他們,雖然工作很有趣,但也不能忘記自己是學生的本分,學業和畢業展都要顧好,只要有學分被當就扣薪水;另外,態度的培養也很重要,設計師走在潮流尖端,會認識相當多的名品,如何熟練掌握高端設計,又不在奢華的世界中迷失本心?就是永遠記得要正向思考,並學會溝通、尊重團隊夥伴。
李:同意簡設計師所說,與其去訓練學生的手上功夫,不如培養他們願意學習、磨練的態度;至於打工實習,我給同學的建議是,要學會將你在學校習得的知識,應用在工作上,不一定要去設計事務所,建材商、房屋仲介等相關產業也很好,室內設計的出路不需要被侷限,而我們校方,也會盡量提供和多元產業密切接觸的機會。
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 李東明 主任與 簡兆芝室內設計 簡兆芝 主持設計師 在這次的跨界對談中,皆提及「實習」的重要性,且認為扎實技術、靈活創意與團隊合作精神,能共同組成設計師的專業涵養,同時也是因應各式挑戰的關鍵能力。面對產業與教育的變遷改革,兩位不僅持續精進自身,亦不斷為教育注入心血與活力,讓人不禁期待設計界,在未來更加百花齊放的絢爛風景。
OPEN Design動能開啟傳媒:http://www.openworld.tv/talk/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