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名年輕男子在7年前確診僵直性脊椎炎而免服兵役,然而,長期下背疼痛的症狀一直誤以為是工作時搬重物所致,從未回診治療。不料,疼痛症狀日益嚴重,不僅造成行走困難,晚上甚至只能以側睡姿勢入睡,就醫檢查後才驚覺,原本的脊椎與髖骨已經沾黏變形,經會診骨科醫師安排人工關節後才恢復正常行走,現階段門診透過藥物治療搭配運動復健,順利重返正常生活。
疾病好發年輕族群 延遲診斷恐致脊椎變形
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科劉峰誠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好發於20至30歲年輕族群,主要症狀為慢性下背痛與脊椎僵硬造成的活動受限,許多患者經常睡到一半痛醒,需要起床活動緩解疼痛後才能繼續入睡。此外,僵直性脊椎炎也經常合併有接骨點發炎、虹彩炎等脊椎以外的症狀,影響層面相當廣泛。如果沒有及早鑑別診斷,脊椎有高風險發生沾黏變形,導致腰椎活動受限,為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像上述案例在就診時脊椎已經前曲35度,從外觀就能看出明顯駝背,不僅正常步行有困難,睡眠也受到影響,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下背痛超過3個月 應儘早治風濕免疫科檢查
許多患者認為下背痛只要吃止痛藥忍過去即可,但其實疾病對脊椎的傷害仍在繼續。劉峰誠醫師強調,民眾若發現下背痛症狀如果持續一段時間仍未改善,應儘早至風濕免疫科檢查,避免脊椎沾黏的發生。以前診斷僵直性脊椎炎主要會依循4大準則:(1)下背痛及僵硬超過三個月,休息亦無法減輕症狀(2)腰椎活動範圍受限(3)擴胸範圍受限(4) X光檢查有薦腸關節炎,符合準則中第4項加上1~3項中任一項就會高度懷疑是僵直性脊椎炎,必要時也會以抽血檢查加上問診進行綜合診斷。
症狀未改善 可經評估申請生物製劑
此外,許多患者常將症狀歸因於運動傷害、姿勢不良,或是生活壓力所致,近年來,也有許多正值學齡的年輕個案把疾病錯當生長痛,錯過治療黃金時機。劉峰誠醫師指出,在非藥物治療方面,患者仍應配合適度復健運動增加脊椎與關節的活動度。而在治療方面,有止痛消炎藥與免疫調節劑,另有生物製劑如抗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anti-TNFa)與 IL-17抑制劑 (anti-IL17),可以精準抑制發炎因子,有助於緩解症狀並減少脊椎沾黏風險。由於標靶治療機轉為直接針對身體中引起關節發炎的媒介進行攻擊,治療更為精準,亦可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傷害,建議患者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案。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23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