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女」風氣近年來在ptt、dcard等網路論壇不斷延燒,諸如「台女」、「女權自助餐」、「母豬」、「ㄈㄈ尺」等貶抑女性的詞彙,都是屢見不鮮的「仇女」關鍵字。許多人可能誤解「仇女」等於仇視女性,然而「仇女」一詞的本質其實與厭惡女性無關,而是以父權體制之下的價值觀作為性別互動的標準,剝奪女性的主體性並將其客體化。台灣的性別平等教育已行之有年,在看似平權的台灣社會,「仇女」為何又以不同型態重出江湖,在網路平台上掀起一陣混戰?
近年來網路論壇上出現大量仇女言論。(圖片來源/ptt)
同樣是「仇女」,有什麼不同?
雖然近年來網路上的仇女風氣大盛,但事實上,「仇女」並非近幾年新興的產物。在過去父權至上的體制之中,就大量充斥著貶抑女性的思想和語言,只是在當時男尊女卑的社會氛圍之下,大眾多將對於女性的貶低視為一種事實或正常現象,而不認為這是一種「仇女」。因此在現今的仇女文化當中,仍有一部分較年長或長期深浸在父權文化中的民眾深受此影響,他們之所以仇女並非出於故意,而是過往的生命經驗造成他們將貶低女性視為理所當然。
然而近年來女權意識抬頭、性別平等概念受到重視,年輕世代普遍接受過性別平等的思想,「仇女」很可能是刻意為之。他們深知此種思維及言論在現實生活中是不被大眾所接受的,因此多半選擇在網路世界發言。
網路世界的匿名性,以及缺乏語言、非語言線索判斷發言強度,無疑是增強仇女文化的一大關鍵。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方念萱表示,在網路上發言的民眾,其動機與表意強度一定強過潛水者(不發表言論的網路論壇用戶),縱使會有不同的意見,但會產生「沈默螺旋」效應,加上ptt、dcard等社群媒體,都會助長共同的價值與立場,造成煽風點火的作用。
年輕世代「仇女」的原因?
年輕世代的仇女文化可分為幾個層面:一部分民眾之所以發表仇女言論,單純是因為有趣或出於「跟風」心態;但另一部分,卻是出於對女權的誤解,以及新舊思維間的衝突。
近年來平權意識高漲,在女性爭取權益的過程中,挑起了部分男性的敵對情緒,他們認為女性主義企圖使女性地位凌駕男性之上,也批評女性利用平權論述爭取自身優勢,卻不願意承擔其義務,而衍生出「女權自助餐」的說法。但事實上,女性主義並不等於打壓男性,爭取的也不限於女性權益,而是期望達到性別間的立足點平衡。
而性別互動的多元詮釋,似乎也是造成年輕世代仇女的原因之一。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教授吳翠松表示,過去性別間的社交訊息意義明確,例如女性願意和男性單獨相處,可以理解為有機會進一步發展。但在現今社會,這樣的固定意義逐漸瓦解,以上述男女單獨相處的例子而言,就有了多種不同的詮釋,可能是有意進一步發展,也可能只是單純交朋友,或收編工具人。當男性遵照著傳統的規則(例如約會由男生買單)與女性互動,卻沒有獲得預期中的回饋時,在挫折與失序感的催化之下,仇女情緒與言論便油然而生。
然而無論是對於女權主義的不滿,還是在性別互動過程中造成的矛盾,在在都是父權思想作祟。
女性爭取平權引起部分男性不滿。(圖片來源/pexels)
「仇女」反映了何種社會問題?
雖然多數台灣人都具有性平思維,但從仇女的文化當中,不難看出父權的影響仍舊無所不在,例如網路上常見的檢討女性受害者現象。方念萱表示,社會總特別強調女性的自律與潔身自愛,所以在女性的性別腳本之中,具有不少條條框框。許多人在檢視女性時,像是開了一張檢視清單,如果沒有做到以上幾點,女性就必須負擔起責任。而在與性、愛相關的經驗中,也存在著明顯的「蕩婦羞辱」,稍有不慎,女性的體態、言語、非語言訊息......等,都很容易被對方視為煙視媚行,彷彿是自己在請君入甕。
而另一方面,儘管男性通常被視為父權體制下的既得利益者。但從年輕世代的「仇女」現象,也反映了父權框架帶給男性的沈重枷鎖。傳統社會對於成功男性的衡量標準,不外乎陽剛氣質、經濟實力、具有性吸引力......等,往往是狹隘且具壓迫性的。但在現今社會,年輕族群在經濟上倍感壓力,傳統的性別關係也歷經著改變,對於男性而言,要達到傳統父權的期待愈來愈困難。又同樣受到父權價值影響,社會普遍對於男性情感教育與心理健康關注較為不足,在無處宣洩的情況之下,便選擇以「仇女」作為情緒出口。
由上述可知,新世代的「仇女」現象反映了父權框架並未因性別平等思維的普及而真正消弭,不僅女性遭受荼毒,男性也是體制下的受害者。
「仇女」該如何解?
仇女文化的背後,隱含著錯綜復雜的原因,唯多管齊下才能對症下藥。但整體而言,父權框架仍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也凸顯了性別平等教育尚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數位女力聯盟秘書長張凱強表示,性別平等教育不該只是單一課程、喊喊口號,而是要真正融入到整個課綱與日常生活。但目前性別平等教育未能真正落實,除了課程設計不完善,師資的培力也尚待加強。
然而,教育的革新需要民間與政府的大力配合,亦需要花上很長的一段時間,性別平等的落實卻刻不容緩。除了從教育層面著手,我們還能怎麼做呢?
哲學哲學雞蛋糕創辦人朱家安表示,男性應注意「性別成就」對自身的影響。在男生圈子裡,成功追求女性或是和許多女性發生性關係,是提高社會地位的一種方式。但這不僅是將女性視為工具或獎品,亦會影響自己如何看待自身、看待與他人建立的關係,是非常不健康的。然而,這也不代表人們對於愛情和性的渴望不重要,而是應注意自身是否受到社會的壓力(例如:一個成功的男性要情場得意、擁有亮眼的伴侶),而扭曲了自身對於愛情及性的理解。
而在愛情關係中,無論男性或是女性,都應鬆綁對於自身或對方性別角色的期待,男性不一定要成為主要的經濟負擔者,女性也不一定要溫柔、外表亮眼。雖然在此社會氛圍之下,人們很容易受到傳統「浪漫愛」的影響,但愛情不應是框架再現,而是透過溝通與協調,找到雙方最舒服的模式,共同書寫屬於彼此的愛情腳本。
有部分民眾認為,仇女議題應透過制定反歧視法改善,但張凱強認為,反歧視法並非化解仇女問題的重要核心,因為法律的制定僅能凝聚社會共識、創造共同規範,卻無法達到預防的效果,治標不治本。
「仇女」反映的是社會結構性問題,而不是單一性別的錯誤與責任,因此男性透過對女性的仇恨言論抒發不滿,並無法改善問題,只會加深性別對立。但反過來說,單方面指責仇女的男性,卻不願理解其在社會上受到的挫折與壓力,亦無法有效根除問題。唯有性別之間互相尊重與理解,並體現在生活的各個層面,才能真正打破框架,創造性別共榮的社會。
性別之間相互尊重與理解,才是創造雙贏的根本之道。(圖片來源/Pexels)
縮圖來源:Pexels
閱讀更多交大喀報的文章
看更多文章
【更多請上公益媒合平台《善耕365公益媒合平台》官方網站;《善耕365公益媒合平台》粉絲團】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