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亞洲國家陷入一片坐月子迷思中,普遍將產後坐月子視為一項鐵則,堅定不移,然而,近日因為凱特王妃生產後10個小時便下床趴趴走,為華人媽媽們帶來不小的衝擊,也讓大家紛紛開始探討坐月子的本意及目的。
對於自古流傳下來的坐月子習俗,大部分民眾是深信不疑,然而其道理何在,也鮮少有人過問,或是無法判斷其來源根據,是否合乎醫學進步的現代使用,為此,《優活》特別整理了幾項比較常見的傳統坐月子習俗,並請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產科鄭博仁醫師為大家指點迷津,破解大眾對於坐月子的迷思。
1)產後進補/在以前的年代,營養不如現代均衡,因此產後需要特別進補,是為了幫助孕婦的身體能恢復到孕前的狀態,因此利用燉雞湯、生化湯等方式為孕婦補身體,然而在現代來說,不應把營養都放在月子期,理想是從懷孕前就開始攝取均衡營養。
2)不能洗澡、洗頭/古代的女性多在家中生產,對於衛生的觀念並不完整,較容易出現感染的狀況,例如產褥熱等,因此才會衍生出產後不能洗澡或洗頭髮的習俗,然而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
3)不能吹風/長輩們認知中的不能吹到風,和產後不能洗澡洗頭一樣,是為了減少感染機率,然而醫師表示,在室內可以開空調讓空氣流動,但出風口不要對著產婦及寶寶即可。
4)多臥床/醫師表示,在能力可及的範圍下,產後應立刻下床活動,甚至有培養運動習慣的媽媽們,也鼓勵產後盡速恢復到產前的頻率。
5)不可以有性行為/這是因為一般媽媽產後會陰部有撕裂傷,醫師建議當傷口癒合,且惡露完全排乾淨後,大約產後2~3週即可以恢復性生活。
鄭博仁醫師也再三強調,一心想著產後坐月子再來調理身體,其實是亡羊補牢,所有的準備,應從產前開始,有懷孕計畫的婦女,甚至所有育齡期的女性,都應該注意營養的調配,產後也能更迅速恢復孕前的生活。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