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Uber的市值已達到四百億美金,它從原本的二十四億美金開始,五年時間,已是最受矚目的新創事業,然而,正因為受矚目,Uber從創立起麻煩不斷,接連的遭遇各國政府的禁止及控告,與既有計程車業者的抗議。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全球政府趕不上科技的創新,還是Uber真的撈過界了?一起來圖解Uber…
「按需經濟」是什麼?
在了解Uber之前,你一定要先了解什麼是按需經濟(on-demand economy)。簡單來說,「按需經濟」就是你坐在家中點擊手機上的應用,可以找到專車司機、清潔工,甚至律師上門來代理案件。雖然目前規模不大,但「按需經濟」將在2015年進一步在全球範圍內發酵,服務對象也在由個人走向企業。
Uber是什麼?
Uber在2009年開始在洛杉磯提供豪華車的乘車服務,到現在它的估值已達百億美元,並且已經在全世界數十幾城市開展業務。Uber創造了一種新的實體服務平台型商業模式,平台型產品必須同時面對產品或服務的提供方(司機)和接受方(乘客),為多方市場主體之間搭建一個交易媒介。
Uber引起的爭議
Uber從2014年開始,即面對一連串的爭議,每拓展一個據點,即會面臨立法機關對他們營業模式的質疑,韓國、德國、泰國甚至禁止Uber營業。
Uber引起爭議的原因一
Uber 自定義「連結駕駛與乘客」,不負事故責任,遊走在租賃車與計程車法規之間,是引發不滿的癥結,歸根結底主要原因,是法律無法跟上嶄新的服務模式。
Uber引起爭議的原因二
美國總統競選人希拉蕊於公開場合,批評Uber等按需經濟的企業。她認為,按需經濟的雇用模式,為老闆將員工轉為外包,會剝奪傳統員工的福利。
Uber進入歐洲之後
Uber在歐洲的擴張,命運多舛,在德國、法國、荷蘭等地都受到了嚴格監管。2014年甚至發生了巴黎的計程車駕駛攻擊Uber司機及多輛計程車在歐洲各大城市阻擋道路交通的事件,動機皆為抗議Uber的競爭,影響他們的生計。
Uber進入印度之後
Uber 在印度同樣遇到了不少阻力。印度警方去年逮捕了一名涉嫌強姦女乘客的 Uber 司機,並且表示他們會對這家線上計程車服務公司採取法律行動,原因為Uber 沒有對司機背景進行審核。
Uber進入韓國之後
去年七月韓國政府發表聲明,將制訂相關法令,禁止Uber。Uber 違背了韓國「禁止未註冊的機構或私人車輛進行私人收費運輸服務」的法律。去年四月,首爾政府就對透過 Uber 招攬客戶的司機罰款 100 萬韓元。
Uber人紅是非多
Uber會在各國引起這麼大反彈的原因,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也是因為他擁有許多優勢,例如,用戶等待時間短、覆蓋範圍廣、非現金支付、雙向評價、服務記錄,這些都會加速整個市場的發展。
Uber本月驚傳虧損
Uber積極擴張業務,最新行動是收購微軟地圖服務,以強化自家汽車相關技術。但在擴展全球市場版圖的同時,Uber也陷入龐大的營業虧損疑雲。營收達 4.15 億美元,營業虧損 4.7 億美元,但預期業績年成長率達 300%,無從得知上述數字是單季、全年或某一時期的財報結果。
更多精彩內容 就在 預見雜誌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