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月來的颱風,讓北部縣市溪水混濁,使民眾陷入無水可用之苦,但撇除颱風這種天然災害,台灣其實不算是個缺水國家,平常的我們較難對缺水這件事產生切身之感。
但是,你知道嗎?非洲人為了要喝一杯水,可能得走上23公里的路。據統計,非洲人每年用在取水的時間,加起來高達400億小時。
水源難獲得 汙染問題雪上加霜
非洲缺水的問題,主要原因為氣候因素,非洲大陸位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終年炎熱、乾旱,再加上近幾年經濟發展,人口快速成長,過度放牧與灌溉農業導致環境退化、湖泊萎縮、河流水位下降、降雨減少等。
在非洲,不只水源難以獲得,他們還深陷水污染之苦。他們的水源自開放的湖泊、河川,這些水常受到排泄物、工業用水汙染,使他們經常因為飲用水喪失性命,據統計,全球每年有180萬名因飲用水問題死亡的兒童,這當中,有一半都來自非洲。
(圖說 : 非洲因水源問題,引發出許多相關疾病,為水苦惱已經成為非洲人的每日課題。)
「WarkaWater」非洲水的救世主
一般來說,要解決水源問題,最直接的辦法,大家一定會想到挖井,但是非洲很多地方非常乾旱,根本無法挖井,再加上,挖井成本很高,也不見得挖的出水來。現在,義大利籍的建築師Arturo Vittori發明的「WarkaWater」可以一解非洲人用水之苦,而且成本只要550美元。
「WarkaWater」是一個用竹子做出來的,高達30英尺的花瓶狀建築。它可以透過竹框裡面一層布的特殊結構與設計,從空氣晨霧中冷凝、收集淡水,再透過網狀結構,流至最底下的盆裡,使居民可以輕鬆取水。
(圖說 :WarkaWater有許多優點,成本低、不破壞環境、使用當地素材,人們還可自行建造。 )
最重要的是,因為設計過程都是使用當地材料,也不需要任何機械固定,所以居民可以自行建造,不用依賴其他團體或公司,也可自行將水運輸到驢子最需要的地方,它目前被建造在衣索比亞一些不能挖井的地方。
現在他們估計,一座「WarkaWater」每天可以產出50~100公升的乾淨用水,如果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統計,每人每天至少須20公升水才能滿足生活所需,那一座塔就可滿足五個人的需要,甚至如果建造一座像農場大的「WarkaWater」,也有信心可以滿足整個村的用水需求。
(圖說 : 位於衣索比亞的「WarkaWater」的凝水建築。圖片來源/MUNCHIES)
「WarkaWater」衍生非洲農業滴灌技術
「WarkaWater」發展至今,已經不只可供人民飲用乾淨的水,現在當地民眾開始在「WarkaWater」周邊一圈種植蔬菜,用類似滴灌的技術,從「WarkaWater」接水盆連接管線至每一株植物旁邊,確保每一株植物都可被灌溉,又不會浪費珍貴的水資源,他們還在農地旁圍了一圈籬笆,確保作物不會受到破壞。
(看更多「WarkaWater」農地種植)
最近,他們甚至為此建築舉辦展覽及慶典,有「WarkaWater」在的地方,儼然變成一個小村莊的經濟地帶。
但是「WarkaWater」有地形上的限制,因為採用空氣冷凝技術,所以在低窪地區較難有所成效。所幸,非洲大陸位處板塊地帶,高原很多,衣索比亞更是個高地國家,讓「WarkaWater」得以有吻合的發展環境。
「WarkaWater」實際之外 更是個美學建築
對Arturo Vittori來說,「WarkaWater」不只是個可以幫助非洲人民取水的用具,更是個美學作品。如果你想一覽這個兼具美學又實用的建築,除了現在建在衣索比亞的5座「WarkaWater」外,在米蘭也有一個9米高的展示品,可供觀賞。
事實上,這個作品的最終樣貌還沒有出爐,一切都還在測試階段,Arturo Vittori說 : 「它最後應該會是個使用非洲當地原料,以竹子為基底,高達12米的建築。」
在衣索比亞一間大學任教的水利建設教授 Dr. Geremew Sahilu甚至說,「WarkaWater」是個非常具有潛力的發展項目,它可以被使用在一些學校或醫院。現在除了致力於最終設計之外,也積極尋求金援,讓非洲各地都可使用這個新技術,使人民免於缺水、水汙染的困境。
原文來源:預見雜誌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