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規模空前、為期17天的《2015混種現場藝術祭》已盛大開跑,除了延續過往視覺與行為的混血演出外,今年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請到知名作家暨政治文化評論人張鐵志策展的《混種影展》,以「聲響」為主軸,精選七部討論中港台三地音樂發展的紀錄片:【絕不鬆開我的拳頭】、【再見烏托邦】、【在浮城的角落唱首歌】、【海洋熱】、【蚵子寮漁村紀事】、【如果耳朵有開關】、【台北抽搐】。
張鐵志坦言,裡頭唯有【絕不鬆開我的拳頭】是首次在台上映。重新播放這些片子,是希望能藉此引導觀眾關注中港台三地聲響文化目前遇到的問題。其中【海洋熱】講述2003年由新北市政府主辦,並迅速成為台灣指標性音樂盛事的《貢寮海洋音樂祭》,恰與【蚵子寮漁村紀事】裡由地方漁村發起,自籌經費,酷似《Woodstock》的《蚵寮漁村小搖滾》形成強烈對比。台灣的音樂祭可謂遍地開花,公部門花錢邀請大明星、或獨立樂團參加盛事,一方面提供表演舞台,另一方面提升觀光效益,雖然立意美好,卻隱含許多大型音樂節越來越像的危機。如果北中南的音樂祭都長得差不多,是否就失去其最初具備的「另類」本質,而僅是複製成功案例,變得一點也不熱血了呢?
同樣的情形在中國也正上演。近幾年大大小小的音樂祭如野草蔓延於中國各級城市,但仔細一看,它們也都長相雷同。【絕不鬆開我的拳頭】描述武漢90年代末期曾為龐克搖滾之都,如今卻已凋零,唯一生存下來的龐克搖滾樂團「生命之餅」的主唱吳維,想透過噪音和吶喊反抗專制,卻碰上國家築起的銅牆鐵壁,讓他有志難伸。
而夾在中間的香港,則未如台灣中國經歷live house與音樂節崛起的年代。坐擁亞洲金融樞紐的地位,寸土寸金的香港沒有多餘空間容許更多草根性文化活動萌芽。音樂人找不到地方練習、演出、自然也沒有和觀眾相遇的機會。【在浮城的角落唱首歌】即透過獨立樂手的歌聲,唱出對於城市被佔據、自由被侵蝕的悲傷。
音樂是一種和看不見的東西碰撞的武器,也是舒展困頓心靈的處方籤。透過這些以聲響為名的電影,我們能更了解居住的城市,鄰近的城市,然後知道此後我們將要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文化風景。
活動資訊 | 混種影展
地點:誠品信義店6F視聽室。免費入場。
1. 《絕不鬆開我的拳頭》
10.08(四)19:00
映後主題講座:導演映後座談-張鐵志╳王水泊
2. 《再見烏托邦》
10.09(五)14:00
映後主題講座:中國搖滾是怎樣沒有練成的?-張鐵志╳張曉舟
3. 《在浮城的角落唱首歌》
10.09(五)19:00
映後主題講座:我們如何歌唱:香港、台灣的表演空間與音樂文化-張鐵志╳岑寧兒
4. 《海洋熱》
10.10(六)14:00
5. 《蚵子寮漁村紀事》
10.10(六)16:00
映後主題講座:從貢寮到蚵子寮:台灣音樂祭與地方文化-張鐵志╳施合峰╳葉雲平
6. 《如果耳朵有開關》
10.11(日)14:00
7. 《台北抽搐》
10.11(日)16:00
映後主題講座:如何記錄聲音?-黃大旺╳林婉玉╳林其蔚╳王福瑞╳陳芯宜
【更多展演資訊】2015混種現場藝術祭 表演、藝術、音樂一起大混特混!
Text/Agnes
Photo/台北國際藝術村
2015【混種影展】蚵子寮漁村紀事紀錄片劇照
2015混種影展_絕不鬆開我的拳頭
2015混種影展策展人張鐵志
=============================================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LaVie》行動家網站。
※本文由《LaVie》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