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暴力行為 關懷社區精神病人

記者: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 | | 觀看數:0
精神疾病≠暴力行為 關懷社區精神病人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相信近日提到臺北內湖女童遭割喉死亡事件,大家都會表達出「好可怕、怎麼會這樣、他有精神病吧!這個社會生病了嗎?」這些憂慮、恐慌及謾罵等言語及情緒,甚至開始對人際間產生不安全感,懷疑四周的人,尤其是陌生人是否對我有敵意、是否要傷害我。然而,大眾對於精神病人的誤解,往往是更加深恐慌的關鍵。

以物質逃避內心無力感

在傳統社會裡,人與人之間很親密,與左鄰右舍會打招呼及互相關心,但在現今講求速度的社會,人際關係容易冷漠,易衍生焦慮等情緒困擾,嚴重時產生恐慌、憂鬱,容易以網路或酒精、毒品等物質試圖逃避內心的無力感,而長久使用可能伴隨身心疾患。

精神疾病≠暴力行為

社會大眾往往認為精神病人具有攻擊性,對精神疾病的誤解及迷思,導致精神病人成了人人害怕的對象,當被貼上精神疾病標籤後,常常讓精神病人及其家屬抬不起頭。然而,精神醫療相關研究證實,精神病人的攻擊性並未比一般人高,但媒體往往將有暴力行為的個案直接與精神疾病做連結,造成社會大眾的誤解和恐慌。

多些關懷 早點發現

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應重拾人際關係,以關懷的言語及溫暖的態度拉進彼此距離。而勿以異樣眼光看待有身心疾患困擾的朋友,請社會大眾及家屬多給予支持、鼓勵及關懷,大多數的精神病人若能早期診斷、適當治療,仍可穩定地回歸社區裡生活。另外,若發現自己或身旁的親朋好友出現如:憂鬱、焦慮、活動量明顯減低或增加和睡眠變差等情形,應儘早尋求專業諮詢或精神科醫療人員評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疾病的預後變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641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熱門推薦

    最後更新時間:2016-04-16 11:07

    熱門推薦

      Loading

      熱門排行

      登入ENews新聞網

      選擇一種方式登入/註冊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