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級甜美女孩,她用精油幫受虐外勞重獲新生
(圖、文/蕭函青)
母親節剛過,在滿街粉紅色的商品氣氛中,桃園的群眾外勞庇護中心,卻出現一個清秀的年輕女孩,在沒有冷氣的辦公室裡,她額頭上冒著汗,用力把墨水刷在絹版上,再把圖案印在袋子和盒子上,然後精油和肥皂,裝進母親節禮盒裡。重複這樣的動作幾百次,為了就是幫庇護中心爭取一點點捐款。她,就是2015年甫從輔大心理系畢業的8年級女生「沛瑀」。
作為土生土長的台北天龍人,沛瑀從輔大畢業後,沒有選擇到醫院或學校去當輔導社工,卻離開台北習慣的生活圈,到中壢郊區的小機構,成天與一群黝黑皮膚的外勞為伍。究竟她是為什麼選擇這條路?原來,早從大學時代,她就因為上了一堂叫「社區心理學」的課,被開啟了不一樣的視野。沛瑀回憶起老師帶她們到基隆的原住民社區作田野,在那裡認識了很多都市原住民,尤其是一位原住民媽媽,讓沛瑀印象深刻。她說:「那個媽媽把我當作自己的孩子,帶我認識很多事情,教我做手工披肩,我會跟她一起做家庭代工,跟原住民小朋友一起認識野菜。她編織手工很厲害,她會編籐籃,也會做包包。」
在這位原住民媽媽身上,沛瑀看見一種豐沛的溫柔力量。她說:「媽媽一直沒有忘記部落的文化,像是發燒了會去採野生植物來吃,各種知識是她這一代阿美族人還帶在身上的…..現在還是很想念她,也很想念部落裡的大家。」大四時,沛瑀原本在各地文創市集擺攤,因緣際會,她跟學姊小葵到外勞庇護中心帶了一次編織手環的教學活動。「外勞庇護中心」是專門收容被虐待的外勞,也安置一些被性侵,或是被家暴的外籍配偶。一般的印象中,這種個案應該是很無力的。但沛瑀發現,外勞在學習編織時有明顯的改變,「那種快樂是,我看到那些移工是很歡樂、和很有生命力地做這件事情。」包含編手環的配色,也有外勞文化上的展現,菲律賓人的用色非常鮮豔大膽,印尼人的用色則是內斂但富有層次。
對沛瑀來說,跟以前去創意市集擺攤相比,最大的改變就是,做手工這件事情,竟然可以跟社會上的另一個群體發生連結。最讓沛瑀感動的,是她發現外勞在學習邊手環時,展現了很高的創意和學習力,比較複雜的編法會有兩個外勞一起合作編,或是手腳並用,大家七手八腳的樣子也讓編織的過程充滿歡樂。於是畢業後,巫沛瑀開始到外勞庇護中心當志工,當她發現庇護中心經費短缺時,她決定用做精油手工皂的方式,幫助庇護中心募款。她使用純天然的精油,製造手工皂,她不添加人工香精,反而大量使用艾草、抹草、大風草等自然素材。她又親手製作小帆布袋,再用墨水自己印刷小木盒。五月起,只要有網友捐款給庇護中心,沛瑀就會送他一組手作的精油皂組。
善耕雲端找公益,服務學習真Easy!看更多文章
【更多請上公益媒合平台《善耕365公益媒合平台》官方網站;《善耕365公益媒合平台》粉絲團】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