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俊璋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布國人十大癌症排行,大腸癌已連續八年蟬聯癌症之首[1],但仍有許多民眾認為沒有症狀就不必篩檢,或糞便潛血檢查已呈陽性,卻逃避不做大腸鏡,錯失提早發現的良機。
一名57歲從事外銷產業的賴先生,經常與客戶喝酒應酬,四年前開始出現血便,原以為是痔瘡,持續一段時間後竟開始無法正常排便,才趕緊就醫確診為大腸癌四期,若不立即治療,存活期恐剩下半年。他卻尋求民間偏方,不僅病症未改善,體重更是驟減40多公斤,惡化到肝臟衰竭,出現黃疸、腹水、呼吸困難等症狀而至醫院急診,已經生命垂危,醫師苦勸其標靶注射治療,一周後竟奇蹟式起死回生,病況逐漸穩定,現持續定期回診追蹤。
中國醫藥大學外科部副部長暨台灣腸癌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王輝明指出,目前大腸直腸癌治療方式相當多元,整體治療趨勢若是早期的患者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晚期患者約85%使用標靶搭配化療。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步,過去轉移性的大腸癌存活機率微乎其微,現在則可達到2至3成,因此患者務必遵從醫囑接受正規治療,以提升治癒率。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梁逸歆醫師說明,雖近年來透過癌症篩檢的宣導,早期大腸癌患者占新發的比例增加,但仍約有2,700名患者發現時已為四期轉移性大腸癌。目前針對晚期復發或轉移的患者,能直接手術的比例較低,但透過化療加標靶藥物治療,可抑制腫瘤生長甚至有機會再進行手術切除,提升治癒率。
標靶的治療機轉可分為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及人類上皮生長因子(EGFR),分別是藉由抑制血管增生,使腫瘤無法獲得生長所需之養分;或抑制EGFR進而阻斷腫瘤生長。但在癌症演變過程中會受許多基因突變影響,導致治療效果不彰。梁逸歆醫師叮囑治療前務必先檢測 RAS(KRAS 與 NRAS)基因與BRAF基因是否突變,才能精準用藥達到更好的治療成效。目前此治療模式健保給付在第一線,不僅幫助患者減輕負擔也加快回復正常生活,呼籲轉移性腸癌患者應及早治療,以提高治療後生活品質。
大腸癌的危險因子眾多,包含年紀、家族性基因、環境因素、不良的生活習慣(抽菸、缺乏運動)及飲食不健康等,提醒民眾不分年紀都應有早期篩檢意識,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發現並盡早治療。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