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不過是一個數字,靠你才能活出意義
說到底,所謂的年齡數字不過就像手錶的指針一樣,數字雖然有多有少,但客觀來說其功能只是讓人判斷前一個數字與後一個數字之間的先後順序,數字的本身其實不具任何意義,並沒有法條明文規定三點一定要做什麼事,就如同並沒有什麼條約規定三十、四十、五十歲非得該做什麼事,往往添加意義於其上的,是因為自己想要符合某種抓不到、摸不著卻牢牢限制了你的社會期待。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然而讓社會期待凌駕於自我期待(或說,你把社會期待「複製貼上」變成自我期待),其實是因為我們以為那樣是一條安全的路,卻往往在事與願違的時候受挫更深。例如你以為考上醫學院、當了醫生,從此人生再無煩惱、一帆風順,卻沒想到如今醫生福利早不若以往,並且要面對更多複雜的醫病關係與醫療糾紛;又例如你以為三十歲前結了婚就是妥當,沒想到踏入婚姻之後才發現面對的挑戰更多,自我內心衝突與婚後家庭裡的人際關係互動更是進階課。
莎士比亞說:「期待讓人心痛,使人受傷。」有些事並不是你想控制就控制得了,不是你想從別人那裡得到什麼反饋就能如願。
於是你會發現,當我們照著他人期待行事的時候,反而把自己更加推向容易受傷的狀態,因為決定了你有沒有達標的,是他人,而不是你自己;換言之,你把為自己打成績的權利讓給了他人。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當你下次再說,「我都這個歲數了,還是別做這件事吧」的時候,我建議,不如換一種想法,「我都這個歲數了,為什麼不能做這件事?還有什麼好怕的?」
咱們活著,有時候得有點勇氣和霸氣!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單身生活,不是學會堅強就好》
【更多資訊請上《皇冠雜誌》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