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自真實事件 《深秋的黎明》刻畫真實的難民生活
近年來,難民潮激發不少導演創作出以難民為題材的電影,更在多個國際影展嶄露頭角,像是在德國票房打敗好萊塢的《歡迎來住我家》(Welcome to Germany)、鹿特丹影展的開幕片《Jimmie》、柏林影展金熊獎的紀錄片《海上焰火》(Fire at Sea)。各國導演都期盼用藝術形式喚起國際間對難民的關注。
由旅法查德裔導演麥哈梅沙雷赫魯(Mahamat Saleh Haroun)執導的《深秋的黎明》透過鏡頭拍攝出難民的心境以及生命當下混合著被驅逐出境的威脅與恐懼。《深秋的黎明》曾在多倫多影展與鹿特丹影展放映。電影講述一名中非共和國的高中法文老師阿巴斯一家在逃亡的過程中,妻子被民兵殺害,即使悲痛但仍然堅守父親的職責,帶著兩名小孩到法國,希望能展開新的生活。
導演欲將社會時事與電影結合,因此劇情中許多場景與事件都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中非共和國從2013年開始爆發了穆斯林與基督徒之間所組成的武裝暴力衝突,導致全國陷入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
《深秋的黎明》中另外一位中非難民艾提恩的家被反難民人士放火燒毀,一夕之間失去所有。這也反映難民逃到其他國家後,會面臨歧視,不公平待遇的問題。他們要融入當地的社會也需克服種種的困難。
在歐洲,法國、德國、英國都為自由、民主的國家,但難民議題對這些國家而言卻是棘手、難以處理的問題,爭議此起彼落。赫魯透過影像帶領觀眾一步一步瞭解難民在異鄉的生活。
電影也到法國加萊難民營(Calais Jungle)拍攝。這是2015年以來難民匯集之處,近萬的難民居住於此地,但這並非官方合法的難民營,因此法國當局已於2016年下旬拆除這個區域的小屋、帳篷。電影中的加萊叢林已被夷為平地,呈現一片荒蕪。
▲威尼斯影后桑德琳波奈兒(Sandrine Bonnaire)站在已被拆除的法國加萊難民營。
藉《深秋的黎明》反思在台外籍人士取得身份困難 居留也難
全台約有五十多萬的新移民,但高門檻的申請標準,新移民歸化和身份的取得難上加難。申請步驟與程式繁雜,辦理與審核的時間也相當的長,等待的過程煎熬。在身份未取得的情況下,他們也無法享有勞健保等基本福利。
然而外配在取得身份證後,仍會面臨許多問題。如果不幸離婚,將有損其在台工作和居住權益。被法院判定假結婚者會被撤銷台灣國際,導致已放棄母國國籍的移民成為黑戶,儼然淪為國與國之間的人球。
難民是國際議題,台灣雖然沒有難民,但隨著新移民人數的上升,他們已成為台灣人口結構的一部分。他們在我們身邊但卻鮮少被關注。
《深秋的黎明》用溫柔不暴力的手法描繪難民的生活。影片的對白不多,但透過角色的互動表現出層次豐富的情感。在赫魯的鏡頭下,電影充滿極美的片刻,像是為孩子唱搖籃曲,幫孩子蓋被,一起慶生,這些畫面在難民題材的劇情裡令人心痛但也欣慰。厄運讓這些日常的舉動變得彌足珍貴,也凸顯家庭的核心價值。《深秋的黎明》將於3/23在台灣上映。
▲《深秋的黎明》凸顯家庭的核心價值。
▲《深秋的黎明》3/23在台灣上映。
留言評論